当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中国与新加坡,作为紧密联系的前瞻性伙伴,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契机。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加坡前沿科技与创新论坛召开。到场嘉宾共同探讨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企业出海的新机遇等话题,为两国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注入新动力。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新一代技术推动下,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革,通过公共政府支持,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合作、进行全球扩展非常关键,而新加坡对于中国科创企业出海独具优势,新加坡也有望成为高科技领域初创企业汇聚地。

中、新科创深度合作成为共识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加坡前沿科技与创新论坛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的科研专家、企业代表以及投资人士到场,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国、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企业出海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
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汤健提出建议,她表示,要推动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加坡科技合作机制,营造更加优良的协同创新环境,支持双方科学家、企业者、投资家等创新主体,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探索与科技项目、产业项目、创投项目等为载体的务实合作。同时,扩大中国、新加坡前沿科技领域合作,深入挖掘双方创新潜力,集聚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探索共同设立科技项目。此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双方创新成果应用和合作需求发布做好服务的支撑。
另有新加坡学者提出了中国、新加坡跨领域合作的“方法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产业)蓝钦扬表示,“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革,这一变革会日益加速,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产业、学术、公共部门伙伴关系的建立来跟上步伐,进行跨行业合作,推动研究、创新和企业发展。”
那么,如何跟进前沿科技的变革步伐?蓝钦扬认为,可以以“步伐”即“PACE”来展开,PACE=公共支持(Public Support)、促进人才发展(Advancing Talent)、与产业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全球化发展(Expanding Globally),研究不仅要在新加坡本土,还要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具体来看,聚焦在量子科技这一前沿领域,新加坡和中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新加坡正迈向“量子之岛”、中国量子科技也在迈向世界高地,双方均表达了拥抱开放合作的愿景。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创始主任及杰出研究员Artur Ekert教授表示,新加坡在逐渐打造成为量子安全的国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新加坡有望成为高科技领域初创企业汇聚地。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龙桂鲁亦表示,量子信息科学项目一直以来进行人才交流和引进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网络,新加坡在量子研究方面是高地,今后双方有望迎来更多合作。
PE/VC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出海
在中国、新加坡科创开启深度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全球链接成为共识的同时,PE/VC等投资端则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出海。会上,多家PE/VC机构聚焦包括中国、新加坡等地科技企业出海分享了投资路径。
作为科技VC,九合创投一直以来关注硬科技、AI、先进制造、新能源等赛道的布局。在公司创始人王啸看来,AI Native(AI技术深度集成到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将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机遇,企业应具备“生而全球化”思维。在他分享的投资案例中,中国企业以大模型生成短剧投送至欧美吸引欧美人群付费观看,还有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用户的游戏情绪陪伴等功能及创新项目,均展示了AI Native在出海领域的巨大潜力。
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梁宇则分享了公司在出海投资的逻辑和关注领域:“新加坡对我们投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AI应用、硬件供应链、绿色科技或新能源均是公司支持中国创业者出海的几个重要领域。”
同时,科技企业出海不仅需要具有优势的创新商业模式,还需要挑选合适的发展地,多位投资人士指出了新加坡的优势。新加坡电信投资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苏放表示,公司投资项目前提是中国科技公司出海,这些公司出海到东南亚一般会把国际总部建立在新加坡。苏放表示,新加坡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中国公司在出海过程中的产品技术强,但也存在着数据合规、知识产权难题,可以在新加坡用一两年的时间内把数据合规、IP、知识产权处理得更加清晰。
当然,与机遇共存的还有挑战。对比新加坡与其他地区对中国企业出海的优势和挑战,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舒明表示,新加坡在文化、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过在ToB领域,与中东市场相比,新加坡的客单价比较低,体量相对小,这也是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充分考量的方面。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