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3月31日,深圳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专家咨询会议召开。市长覃伟中出席会议并向专家委员颁发聘书。

编制“十五五”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工作。
如何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前期成果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的答案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深圳成立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来自智库、高校、机构、企业的90位专家代表,为深圳“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真知灼见。
从阵容看,90位专家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院士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还有来自集成电路、汽车、机器人等多个战新产业的企业家,如李虹、余承东、冷晓琨等,约占总数的18%。
从领域看,委员会设置了宏观发展、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七大组别,每个组别再细分基础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等多个小组,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未来五年,深圳会是什么模样?委员会专家们对深圳有怎样的期待?我们或许可以从与会专家的发言中窥见一二。
陈杰、巴曙松、郑泉水、叶青、董少灵等5位专家代表,紧扣国内外形势和深圳实际,围绕“十五五”期间,打造“更爱才”“更创新”“更国际”“更幸福”“更智能”的深圳,提出了宝贵建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提出,深圳具备发展环境、城市基因、产业发展等三大优势,要把三方面优势,转化为打造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之源的优势,探索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顶尖人才自主培养范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建议,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深圳要再造一个源头创新的“特区”,未来可以分两步走,包括引进-深植-生态战略和打造自主产生源头创新和顶尖人才的生态。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提出,大湾区城市要和港澳地区强强联手,尤其是香港和深圳,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带动中国经济产业在国际贸易和经济格局的重组中突围,支持深圳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都市。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青以“幸福”为锚点,提出“十五五”期间根据新形势全面提升城市韧性迫在眉睫,安全的城市,拥有碧野、清风、细水、柔光,让人愿意在这里安家,要让"深圳实践"成为全球城市的“中国方案”。
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董少灵对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深圳要打造视觉空间智能大模型,赋能产业、科学智能研究以及机器人发展,要加大对AI应用和人才的生态建设支持,形成最早、最规模化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AI高地。
笔者发现,“创新”“人才”“智能”是与会代表们提到的高频词。尤其是打造人才高地、创新沃土,推动产业升级,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各领域专家对深圳寄予的共同期待。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对于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份期待背后,既有对深圳再开新局、再蹚新路,引领创新浪潮的美好愿景,也有对深圳作为经济大市,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动力的厚望。
尤其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基于这样的背景,做好深圳的“十五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实际,更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大势,用高度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思考,从全局谋一域。
主笔 / 李婷
排版 / 李婷
审校 / 毛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