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秋月
一
我与晓平老师是神交之友。如何成为微信好友的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2020年11月的某一天,晓平老师突然在微信中向我要画家一杰老师的联系方式,原来她看到我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杰先生的故事,深受感动,打算将其发布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之后,她成功与一杰老师取得了联系。似乎事情到此为止。
今年3月,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在南岗新华书店搞活动,我们都参与了,座位恰好相邻。当我瞥见旁边名签上“王晓平”三个字时,第六感告诉我我们似乎相识,急忙翻查我的微信好友名单,果然不出所料,正是她。查看我们的微信交流记录,竟然连最基本的寒暄都没有,这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于是,我决定主动向晓平老师打招呼。她本人和我想象的如出一辙,看起来严肃而不失风趣,浑身散发着沉稳与庄重的气场。然而,她一开口便让我吃了一惊,原来她就是在龙江讲坛我的讲座《王洛宾在哈尔滨》中抢答的听众,还得到了我的赠书——《城里的人们》。我感到有些尴尬。未曾料到,省级报社的大编辑竟然在讲坛下听我的讲座,更没想到我的书最终落入了她的手中。我一向担心将作品呈现给编辑,因为他们的眼光实在太“毒”。但既然事情已成定局,我也只能泰然处之。我客客气气地向晓平老师点点头,嘴唇紧闭,这是我心虚的表现。

王晓平与于秋月
此时,文艺社的社长赵文铭从对面递出一个档案袋给晓平老师,并说道:“这两本家书真是精彩,令人受益匪浅。”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拿到了书。轻轻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两本书都是自费印刷、自家留存,纸张质地细腻,文字优美,插图丰富、精美,主要是全家人的珍贵合影及家人摄影、绘画作品等。晓平老师在旁解释说:“这是我们全家人的文章汇编,我花费了好几年时间编辑,连标点符号都仔细斟酌过,然后请人排版、印刷……”这时,我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继续阅读。刚翻了几页,心中便暗自惊叹,她家的背景和经历与我家惊人地相似。比如,她的父母来自青冈农村,我的父母来自兰西乡下;她的父亲出身于富农家庭,而我的父亲是地主的后代;她的父母都是通过考学来到城里,我的父母亦是如此;她家兄弟姐妹五人都考上了大学,我家三位姐妹也是大学毕业。此外,她的母亲酷爱绘画,我的母亲亦然,而且两人同庚;王家两代人中有好几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我的小妹妹也是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仅比王家的大妹妹王晓灵高一届……由于活动仍在进行,加上大家都急切地想要阅读,我不得不暂时放下书本。我决心要借回去仔细阅读,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故事。活动接近尾声时,书终于回到了她的手中,我坚定地对晓平老师说:“这本书我一定要借回去看,看完后我会通过顺丰快递寄回给你。”晓平老师笑着回应:“姐姐,不必寄回了,等你看完,我们俩一起喝杯咖啡如何?”我欣然答应:“太好了!”忙不迭地将书捧在手中,生怕别人再有其它打算。

归家后,我急切地翻开书页,坦白说,这两本书深深触动了我,我时而随着故事的欢乐而笑,时而又因情节的转折而泪眼婆娑。常言道“家书抵万金”,我却认为,这两部家书的价值远超万两黄金。在沉浸阅读的时候,好友王宝滨发来他所撰写的评论。原来,那天他见我取走了书,便向晓平老师索要了电子版的书稿。阅读完毕,他同样被深深打动,但作为一个内向的人,他写下了文章却羞于直接给晓平老师看,只与我这个挚友分享了心声。我将文章转交给晓平,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坦率地说,宝滨老师的文章写得极为出色,他似乎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想法,尽管如此,我仍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或许是因为我们所处的角度、所拥有的背景不同,感受自然有所差异。当晓平老师说她正在策划第三本书,并希望将王宝滨老师和我的评价纳入其中,问我是否同意时,我一时有些茫然。未曾想到晓平老师如此重视我的意见,我不能仅以寥寥数语来回应。我认真地回复,好。
说到做到,我放下正在读的书,放下正在写的游记,再次拿起“家书”,践行君子之约。
二
《小家文苑》全书计285千字,分12个部分,收录了9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异常精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极具特色,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它的开篇之作便是“送诗男出国”。这不仅是王家人的首个共同主题文章,也是他们集中抒发情感的处女之地。

小宾之女到上海读书留念
诗男,作为长子,他展现了卓越的品德:稳重、勤奋、善良、聪明且通情达理;作为王家的骄傲与自豪,他是姐妹们心中的楷模。他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妹妹们的关爱,赢得了邻居和同事们的赞誉,一直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诗男东渡日本深造,这是他多年努力的自然结果。然而,当离别时刻到来,无论是父母还是他本人及妹妹们,心中都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不舍。我想,这是一种默契吧,王家人纷纷拿起笔,倾吐了自己的情感。诗男的《临行寄语》中充满了情感,流露出对家人的牵挂。他嘱咐父亲要注重养生,健康是最重要的;他希望母亲能放松自己,保持快乐。对于妻子和妹妹们,他都提出了具体的期望和鼓励,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诗男心中满满的亲情和责任感。妹妹们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现了她们不同的文风和个性。晓灵与哥哥最为亲近,她深知哥哥的点点滴滴,因此她写道:“哥哥啊,我从小崇拜的偶像……你走了,不再有你为我缝补口袋,不再有你帮我补习数学……哥哥,我会好好的,我们都珍重。”读到这,我有些羡慕晓灵,她有一个如此关爱她的哥哥,为她遮风挡雨。晓平则用她擅长的诗歌表达了对哥哥的思念,她的诗让我想起了汪国真,诗句流畅而情感深沉。而读晓光的文章,我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来,那么押韵,琅琅上口,比如:“我们就是风流,我们在追求风流……这才是风流!这才是风流(此处要高一调)……”天啊,我陶醉在晓光那豪情万丈的美文里,已经激情澎湃了。我觉得她是女子中的豪杰,她应该去浪迹天涯,去云游四方。最后,小宾的文章让我沉静下来,看到这个哥哥姐姐们的小尾巴,我仿佛看到邻家一个惹人爱怜的小妹,你要柔声和她说话,轻轻地擦掉她的眼泪,别惊扰了她的天真和浪漫,别打断了她思念哥哥甜美的梦。
未见王家父母的送别文章,难道他们将送子远行的那份不舍深藏于心?

两位王老师与女儿、外孙女留影。
三
《那一年,我18岁》,这是生活报在2013年发起的征文主题。18岁,那是青春洋溢、充满幻想、青涩而浪漫的岁月,至少这是我记忆中的18岁。然而,在阅读了王家父母的同题文章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所理解的18岁只是我自己的经历,或者说是与王家兄妹们共同的回忆。对于王家的父母来说,他们的18岁却是充满了波折、苦难和窘迫的。
在18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王家爸爸面临家庭的贫困和世人的冷眼。然而,他并未在逆境中沉沦,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一位善良老师的帮助,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荣获团徽。那枚小小的团徽,见证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来自社会的认可。同样在18岁那年,老妈妈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尽管成绩优异,被保送至中学,却因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继续求学生活。她害怕父亲的责骂,不敢正常饮食,不敢表达病痛,即便如此,仍被父亲强行退学拽回。幸运的是,在校长和舅舅的帮助下,她最终考入了黑龙江大学。
老爸爸和老妈妈面对命运的挑战,从不低头,从不气馁,他们勇于斗争并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他们后来“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妹妹们所撰写的同题文章,各具特色,反映了相同年龄段不同年代人的思想、觉悟和经历。
晓灵的18岁,是充满苦涩与不屈的岁月。对于一个聪明且上进的女孩子来说,高考的失利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所有经历过高考复习的人都深知,付出的艰辛越多,失败的打击也就越大。我目睹了晓灵一次又一次的奋斗,不禁紧握拳头,仿佛自己也在陪伴她一同前行。最终,正如她所言,她实现了“凤凰涅槃”。我也松了一口气。原本以为晓灵是个性格倔强、刚烈的女子,但当我看到她那句“谁其有之”,我意识到她其实内心如水一般温柔。她对爱人的纯洁感情、对女儿的温柔关怀、对父母和兄长的深深牵挂,都洋溢在她的文字之中。在我眼中,晓灵变得立体丰满,有温度了。这才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既敢爱又敢恨的东北女性。
18岁的晓平与我有着诸多相似的经历。我也曾抄写过许多名言警句,至今我的笔记本依旧保存完好,就像晓平一样,我在旁边贴上了各种花草的贴纸。阅读也是我在中学时期最钟爱的事情。那时,我阅读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林海雪原》等众多经典作品,或许正是那时积累的文学基础,才让我在50岁之后的文学道路上得以厚积薄发。我也曾偷偷收听电台,不过与晓平相比,我更大胆一些,我会将收音机调至短波,收听BBC的英语广播,并且按照广播中提供的地址写信索取资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真的寄来了几本英文书籍。那时候,捧着书心里怦怦地乱跳,好像和敌人接上头了。做这些事情时,我还在念初中,绝不能让父母发现。我也不敢继续联系,因为我真的害怕万一哪天外国人找上门来,作为地主出身的我们家,如果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全家的处境将不堪设想。
特别钟爱《晓平篇》中那张身着红色风衣,搭配着飘逸白色纱巾的照片。照片中,她那长长的黑发随风飘扬,明亮清澈的目光直视着你,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含蓄而不张扬的微笑。一个优雅大方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眼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句唐诗完美地捕捉了她身上散发出的自然之美。
晓平,无疑是继哥哥姐姐之后王家又一个横空出世的才女。作为编辑的晓平,文章严谨且富有文采,古诗文基础深厚,涉猎广泛,篇篇堪称“范文”。
18岁的晓光,在几位气势强大的兄姐之后,宛如一阵和煦的春风,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她勇敢地表达出少女初恋的悸动,仿佛琼瑶小说中的情节般“柔肠百转”。尽管她性格内向,却不失个性。18岁那年,她前往照相馆拍摄纪念照片,展现了她独到的创意。她自诩为“迟开的花”,然而这朵花同样芬芳四溢,温柔善良,多才多艺,是典型的“既能上厅堂,又能下厨房”的优秀女性。

母女四人以校友身份参加黑大校庆
让我们再次关注18岁的小宾吧。我观察到,王家的女儿们名字中都带有“晓”字,唯独这个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们的小跟班、小尾巴,名字中却使用了“小”,仿佛在宣示自己的主权,表明“我就是那个最小的”。
哈,看到小宾篇的照片,不禁莞尔一笑,那一定是个顽皮、调皮、淘气,又让人怜爱的小妹妹。
小宾的18岁,洋溢着活力与精彩。尽管年纪轻轻,她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成熟与智慧,18岁的她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在大学的校园里,她勤奋学习,还享受着恋爱的甜蜜。正如她自己所言:“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即使在缺乏关注的环境中,她依然坚持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她在10岁时便提出了创办“家庭小报”的想法,并成功编辑了超过100期。这份小报,不仅凝聚了全家人的情感,也成为了王家一代人学脉的传承。小报能够集结出书,小宾功不可没。小宾的文章,无论是描写情感、风俗、学习,还是描写家庭生活,都独具匠心,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小宾只是王家这一代人的缩影,但绝非终点。王家的下一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坚信,他们的18岁将会更加精彩。
诗男的18岁虽未留下文字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缺乏色彩。阅读了“及凌云处尚虚心”一节中诗男及其妻子的故事,我彻底改变了对理工科学生固有的偏见。记得大学时期,我前往工业大学探望同学,目睹的是一群群佩戴厚重眼镜、背着书包、默默前行的大学生。那里的氛围与我们医学院截然不同,我们一放学便开始享受各种娱乐活动——阅读小说、打篮球、唱歌、组建乐队……相比之下,工业大学的学生们则显得更加专注于学习。总之,理工生总让我感到敬佩却也保持距离。然而,诗男却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他不仅热爱诗歌和摄影,还对文学充满热情。他的诗作浪漫动人,他拍的荷花、樱花、玉兰栩栩如生。而他的散文则流畅自然,情感真挚。他的妻子于秀珍同样才华横溢,她的《女儿两岁半》一文写得生动感人,描述了女儿回国后不会说汉语时的焦虑:“我亲爱的小女儿,你怎么会明白,这些你听不懂的话语正是你的母语,那头发斑白的祖父母就是你的亲人,你的根源在这里啊!”读到这里,我的心紧缩了一下,几乎要落泪,我感受到了海外游子的那份深切思念。但紧接着,看到奶奶焦急之下脱口而出的“你怎么六亲不认!”我不禁大笑起来。显然,秀珍的文章极具感染力,她的文学底蕴深厚,文笔丝毫不逊色于她那4位“厉害”的小姑子。
总之,诗男的严谨治学映照着兄长风范,晓灵的涅槃重生诠释着知识的力量,晓平的锦绣文章沉淀着书香门第的底蕴,晓光的蕙质兰心滋养着岁月静好,小宾的灵动才思延续着家学的渊源。

王老师夫妇共读《小家文苑》
四
我要单独写写对王家老父亲和老母亲的感受。
在王家,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通过子女们的文字,我深刻感受到了父亲所经历的艰辛:求学之路的艰难、被下放的苦楚、“蹲牛棚”的屈辱,以及抚养五个孩子的重担。尽管尊严屡遭践踏,父亲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正如王晓平所言:“凭借一双脚、一张嘴和不屈的意志,他硬是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艰难旅程……”忍辱负重、身体羸弱的父亲,在我心中却如苍穹般高远,如山岳般雄伟,如英雄般伟大。在我眼里,老父亲即便年岁已高,却依旧风度翩翩。
如果说王家的老父亲是天,那么王家的老妈妈便是一枚定海神针,这枚神针定然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历练过。不是吗?只需观察老妈妈那充满磨难的童年、崎岖的求学经历以及充满挑战的中年,便能深刻理解老妈妈所经历的不易与艰辛。

王桂凤老师笔耕不辍
我反复阅读了老妈妈在她的自传《画笔不会老》中的经历,每次都揪心地痛。谁能想象得到,4月阴冷的天,一个出生仅百日的婴儿,被遗弃在冰凉的土地上,连一件蔽体的衣物都没有,旁边,猪和狗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长达8个小时的煎熬啊。读到此处,任何一位做母亲的心都会被深深触动。我能够理解,在那个时代,生活是何等地艰难,医疗资源匮乏,我的姥姥生养了十个孩子,最终只有两个存活下来。虽然理解,我的内心仍旧无法平静,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数次无法继续阅读。幸运的是,老妈妈命不该绝,或许有神灵的庇佑,或许冥府尚未将她列入名册,或许上天有意赋予她重任。总之,那个呼吸微弱、连猪狗都不屑一顾的小生命,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即便如此,我们也能感受到,老妈妈的生命曾是如此脆弱,生病时甚至不得不服用给马治病的兽药。她还遭受过开水烫、烙铁烧、大鹅钳等摧残、天花留下的手指脓疮和痛得直打滚的肠炎的折磨,以及11岁就开始在野地里放猪的艰辛……天啊,老妈妈的童年似乎从未有过安宁。然而,老妈妈不仅坦然接受了命运的考验,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她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不嫌弃脏累地照顾老人,自学医学知识救治他人,无怨无悔地陪伴丈夫下放,即使这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光明未来。

王老师夫妇在上海颐养天年
在我眼中,老妈妈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成就非凡,勇于承担责任,无疑是女性的楷模。尽管老妈妈早年遭受了诸多磨难,中年时期历经艰辛,但她的晚年和老伴幸福美满。这对患难伉俪,相濡以沫,携手共进,用全部的爱,创下了“五子登科”的教育奇迹。
如今,在他们这个家庭,有科学家、编辑、国家干部、教师、医生以及正在攻读高中和大学的学子。
祝愿二老健康长寿,一定要见证五世同堂的幸福时刻。
五
在阅读完《小家文苑》之后,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感慨。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概述,更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书中的文字细腻且真实,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王家每个成员的经历都映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波折。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在亲情中所体现的无私奉献、在成长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都令人无比敬仰。《小家文苑》这本书,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亲情的宝贵以及奋斗的价值。
我在王家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或许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部待续写的《小家文苑》,那些散落在老相册、旧书信、岁月痕迹里的故事,都在等待某个清晨被一缕阳光唤醒。
期待着王家的故事能够继续延续,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家庭、关于人生的启迪。
2025年3月26日拙笔

【作者简介】于秋月,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工运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