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 在彩云之南的澜沧江畔,景东彝族自治县的26万亩茶园如碧浪翻涌。这里的茶园历经千年风雨,却一度困于“丰产不增收”的困局:万千茶农守着优质鲜叶,却因加工粗放、标准缺失,难以叩开现代市场的大门。
如何让千年茶韵焕发新生?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大文章?近日,在云南景东,一场以科技赋能、标准引领的产业变革,正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茶文化:重构现代农商文明
“以前,我们都是白天采茶,夜间炒制,还卖不上价格。”景东茶农左正兰道出了茶农的心酸。这位与茶树相伴多年的茶农,曾因鲜叶滞销不得不昼夜劳作,15亩茶园的年收入不足5万元。在景东,17.6万茶农中,大部分茶农仍沿袭着家庭作坊式的传统生产,“低质低效”的桎梏让“绿叶变金叶”的梦想遥不可及。

茶农 左正兰
转机始于2024年底,农夫山泉投资1亿元,在云岭茶乡捐建了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这些“不设栅栏”的工厂,不仅让茶农告别熬夜炒制的艰辛,更以契约精神重构了农商关系——茶农自主择价售鲜叶,企业敞开收购保销路,传统茶文化“利他而不争”的精神内核,在市场化机制中绽放新辉。
“现在农夫山泉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收购价格后,我们只需要种好茶、采好茶就行了,收入也大幅提升了。”彝族茶农李连真的笑容比春茶更鲜亮。
正如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所言:“今天看来是我们帮助了茶农,但从明天来看,真正是茶农帮助我们牢固了供应链,加强了供应系统。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是一个互助的联合体,互为需求,因为商业只有互为需求,平等互利,它才是一种文明形式。”

农夫山泉创始人 钟睒睒
茶产业:构建全链标准体系
云南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密码,藏在标准化建设的“基因”里。农夫山泉不仅安排专业的茶学团队驻村培训茶农,在茶叶种植、防治、采摘环节都有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而且在生产、流通环节更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走进景东现代化茶厂,全自动生产线正演绎着科技与传统的交响:鲜叶全程“0落地”、118项有机种植标准、数字化品控体系,让茶叶黄曲霉素检出率降至百万分之一,达到欧盟严苛标准。

茶厂里的先进设备
“以前,我们都是凭经验,凭手感制茶,茶叶质量很不稳定。”李虎是景东茶仓茶叶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农夫山泉捐赠茶厂项目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他告诉记者,有了标准化生产线,通过数字化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就能够提高毛茶品质的稳定性,把风味合格率从传统工艺的52%提高到90%以上。
这种立体化布局,推动了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正如云南景东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八一所言:“我们要借船出海,搭上农夫山泉这个快车道,让景东茶产业的发展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茶科技: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云南茶产业的“生命轨迹”。在标准化车间,溯源系统记录着每片茶叶的“前世今生”。
“我们在收购茶农的鲜叶时,会按照标准严格检测,只有符合标准的才能进厂。”茶叶生产管理部负责人毛鹏飞补充说:“在生产茶叶前,我们会对每个茶农售卖的鲜叶进行留样保存,如果说有问题,我们可以去做溯源追踪。”

茶厂从茶农手中收购的鲜叶
从鲜叶农残检测到追踪溯源,从传统依赖制茶师傅手感的工艺,到标准化程序的自动化加工,现代化科技实现了非标准的茶叶在品质、口感、风味上的稳定,实现了产业上的突破与发展。
大山深处的绿色茶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标准化生产遇见千年茶香,当现代科技邂逅绿水青山,云南的茶产业正在书写“三茶”统筹发展新答卷。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茶产业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于文明的对话。茶,因文化而永恒,因产业而芬芳,因科技而新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