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百科 手机版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车辆 企业 银行 万元 自己的 可能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葛兰翻身仗

文|巨潮WAVE,作者 | 小卢鱼,编辑|杨旭然

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医药健康板块几年来表现最好的时期。

被极端行情折磨多年的医药基金经理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特别是葛兰,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之后,其产品迎来了较大规模的年度级别反弹上涨,管理资金也稳定在了400亿元左右的总规模,这个数字显然仍非常可观。

4月22日,A股、港股两个市场的创新药板块再度大涨。截至收盘,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上涨6.1%,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上涨1.2%。

数据显示,今年开年以来,Wind创新药指数累计涨幅超过20%,港股创新药板块累计涨幅达到50%左右,远超众多板块。

关税战如火如荼的同时,创新药领域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在财务表现、在研产品方面获得了改善或阶段性的突破。企业市值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01 无惧关税

“万物皆可关税”的美国现政府,正在启动对药品和半导体进口的“232调查”,此举被广泛视为对处方药征收关税的前奏。

虽然尚不清楚关税最后会以何种形式落地,但对中国创新药的影响却不会太大,这从最近板块的火热股价表现上可以得到印证。

从出口金额来看,虽然美国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但西成药出口占比远比医疗器械低。创新药作为西药类下属的一个分支,暴露在美国关税威胁下的量就更少了。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对美出口医药产品价值190.5亿美元,其中中药类、西药类、医疗器械分别达8.7亿美元、64.3亿美元、117.6亿美元。西药类的对美出口金额不仅只有医疗器械的一半,更是远远低于家电、3C行业动辄千亿美元的出口量。

而且,我国西药制剂对外贸易的区域集中度并不高,对美出口占16.55%,对丹麦、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出口占比超过26%,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占比超过50%,并不依赖于美国这个所谓的世界第一医药消费市场。

实际上,欧盟才是美国新关税政策最大的潜在受害者。毕竟美国医药行业50%的进口产品来自欧盟,10%的进口产品来自东盟和墨西哥,只有不到5%的进口产品来自中国。

如果“平抑药价+迁回产能”是潜在药品关税的主要博弈目标,那么特朗普政府施压的重点对象,更可能是欧洲医药企业,而不是中国医药企业。中国企业甚至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从出口方式来看,中国创新药多数采用BD方式出海,即将药物的海外开发权益授权给国外药企,其本质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交易,并不涉及具体药品的制造出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

通过BD出海,国内创新药企与海外MNC(大型跨国药企)可以进行利益共享,充分利用MNC的本地资源与销售网络,而不是在东道国与MNC直接进行市场份额的竞争。

国内创新药企的BD出海浪潮已经出现。Insight、DealForma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共达成了79起新药、改良型新药的license out交易,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于中国。

而且这种合作是由MNC发起的,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只是BD合作中被筛选的一方,是其新药的创新度和质量决定了这些大金额订单的落地。无论关税政策如何,医药行业始终会追求创新,并为创新买单。

回顾2018年首次贸易战,导致仿制药出口利润空间急剧压缩,A股化学制药板块全年大幅下滑。但也就是在那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医疗健康概念股成了A股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板块,并且成就了以葛兰为代表的、现象级的市场影响力。

当历史的车轮再一次转动,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02 业绩反弹

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板块的关注度正在回归,其中一个指标是医药类ETF,尤其是港股医药类ETF近期的涨幅和交易活跃度开始优于大市。

复活节后开盘的第一天,港股创新药ETF盘中涨约4%,创下四连阳,累计涨超6%,最新规模达135.9亿元人民币,近5个交易日合计“吸金”超过2.30亿元人民币。

此类ETF重仓股票一般包含药明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头部创新药企及CXO(医药研发外包)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平均研发费用率超15%,出海能力更强,净利润增速也在国内同行中保持领先,所以成了估值修复最快的一批医药企业。

龙头医疗健康企业汇聚的港股相关指数,反弹也较为明显,恒生创新药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近3个月的指数涨幅分别为24.91%、18.65%、21%,近1年的指数涨幅分别为44.87%、29.06%、38.47%。

近1个月受市场情绪影响,上述指数均有所下跌,但是跌幅最高不超过4.4%,明显好于恒生指数9.7%的跌幅,再次体现了医疗健康板块的防御属性。

事实上,对于机构投资者、长期属性较强的民间资金来说,医疗健康板块一直是一个“越跌越买”的选项,因为这个板块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得到了市场公认。

这也是之前葛兰为代表的明星医药基金经理,为何会吸引到如此之多的投资者——即便是遭遇全行业大回撤之后,其管理规模仍然可以稳定在400亿元。

此前那些备受争议的医疗健康主题主观权益投资基金,产品净值也没有一跌到底,而是在逐步修复:

中欧医疗创新A,近3个月涨幅20.2%,近6个月涨幅20.9%,近1年涨幅22.2%;

易方达医药生物A,近3个月涨幅15.4%,近半年涨幅4.1%,近1年涨幅13.7%;

建信健康医疗行业A,近3个月涨幅12.1%,近半年涨幅12.7%,近1年涨幅9.5%;

嘉实医疗保健,近3个月涨幅10.4%,近半年涨幅11.6%,近1年涨幅7.9%;

工银医药健康A,近3个月涨幅17.1%,近半年涨幅14.9%,近1年涨幅10.8%。

在这种涨幅下,即便是当年泡沫期最高点买入的基民,只要中途有过补仓拉低成本的操作,如今也已经有很多机会解套了。

不管持有体验如何,投资者应该要意识到,医疗健康板块的估值修复切实在发生,配置价值也随之提升。

葛兰在中欧医疗创新的一季报中就表示,将继续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重点配置。展望二季度,她仍旧看好创新药持续突破、消费医疗复苏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替代等方向。

业内基金经理判断,众多A股、H股的创新药企业或将在今年步入产品放量期,在历经多年的艰苦研发之后,中国创新药企业终于有机会迎来报表端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凭借行业景气度出圈。

03 创新价值

导致上一轮板块估值泡沫破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医疗健康行业企业的营收利润的担忧。

自2020年起,药品和高值耗材集采政策全面推行,仿制药和医疗器械价格大幅下跌,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价格降幅超70%、利润同比下滑30%之类的消息比比皆是,政策对企业利润空间的压缩直接引发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但如果说投资医疗健康行业,就是为了赚取如奢侈品一般的暴利,这显然是有违于民生需求和社会责任,也是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的。

目前医保谈判规则已经趋于稳定,集采降价幅度收窄,对那些有拳头产品的医药公司来说算得上是利空出尽。

而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明确支持创新药发展,丙类目录试点落地将覆盖未被医保纳入的高价值创新药(如ADC、双抗等),直接推动商业化放量。

真正有创新能力的药企、有显著疗效的药品,大可以在商业保险、私立医院、国际MNC构建的竞争框架下,接受市场的检验。

葛兰长期坚持投资的重仓股之一恒瑞医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

其中在中国获批上市的17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贡献了138.92亿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同比30.60%的增长。

恒瑞医药还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

无论是创新转型,还是海外BD,似恒瑞医药这样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兑现自己的研发投入收益,并努力向市场讲好自己的第二成长曲线故事。

恒瑞医药股价表现(自2020年6月至今)

整体上看,医疗健康是人类社会刚需中的刚需,是一个天花板足够高的行业,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西药还是中药,都有其适合的人群,有其适用的场景。

例如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慢性病管理(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康复护理(如骨科、康复器械)等细分领域需求持续扩张。

中高收入的年轻群体,则是对医美、植牙、眼科矫正(如ICL晶体植入)等自费医疗项目的消费意愿越来越强、支付能力越来越高。

世界前沿的技术也总是能与医疗健康行业结合起来,AI辅助药物研发、智能诊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技术都在提升着这个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并催生出远程诊疗这样的千亿级新兴市场。

像中欧医疗健康这样最具代表性的行业资管产品,其上限也远不该止于此,熬过艰难的时期,葛兰们也终于又可以支棱起来了。只是这一次,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们也会对大健康行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属性,产生更加清醒理智的认识。

相关文章
  • 春兰股份去年仅卖了1.9万台空调,房产销售下降,靠投资业务勉力维持

    近日,春兰股份(600854.SH)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9198万元,同比下降46.83%;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9.97%;扣非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8.93%;基本每股收益0.2567元。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20元(含税)。2024年公司

    2025-04-24 11:03:00
  • 温氏股份一季度净利20.01亿元,同比扭亏

    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4月24日,温氏股份(300498)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43.18亿元,同比增长11.34%;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0.01亿元,同比扭亏。同时,温氏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048.63亿元,

    2025-04-24 10:52:00
  • 葛兰翻身仗

    文|巨潮WAVE,作者 | 小卢鱼,编辑|杨旭然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医药健康板块几年来表现最好的时期。被极端行情折磨多年的医药基金经理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特别是葛兰,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之后,其产品迎来了较大规模的年度级别反弹上涨,管理资金也稳定在了400亿元左右的总规模,这个数字显然仍非常可观。4

    2025-04-24 10:26:00
  • 广信科技北交所IPO获通过,业绩真实性及可持续性等问题遭问询

    4月23日晚间,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上市委员会今年第5次审议会议结果出炉,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信科技”)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成功过会。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向广信科技提出问询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报告期内业绩大幅增长的真实性及业绩持续性,以及财务内控有效性。早在

    2025-04-24 09:36:00
  • 充实北交所上市“后备军” 新三板绩优企业增多

    随着年报披露进程推进,新三板市场涌现出一批业绩表现突出的企业。记者从北交所方面了解到,截至4月23日记者发稿时,已有206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其中88家归母净利润过亿元。多家挂牌企业2024年业绩呈现亮点。作为北交所上市的“后备军”,新三板企业正在通过发掘国内需求、加强研发创新等

    2025-04-24 08:25:00
  • AI看病,华为、百度、阿里谁先挣到钱?

    来源 财经大健康 作者 辛颖一向对人工智能(AI)比较保守的医院,在2025年开始为大模型花钱了。江苏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2025年4月江苏省级机关医院将采购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体应用平台项目,预算为450万元。从2月底DeepSeek掀起AI大模型热潮,医院陆续发布大模型相关的采购计划

    2025-04-23 18:45:00
  • 【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河北:赛事经济跑起来 一季度带动消费超43亿元

    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我省以各类赛事为媒,构建"体育+"消费新场景,为经济发展攒足人气,注入活力。今年一季度,全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1435场,参赛规模、产业融合、文化传播等方面表现亮眼,直接带动消费超43亿元。刚刚过去的周末,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赛事活动,在河北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2025中国足协

    2025-04-23 15:45:00
  • “大吃大喝”也能瘦!科学管理体重,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有一套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邱琼 姚祖东)“减重不是靠饿肚子,‘大吃大喝’也能瘦。”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魏琦一句话,道出无数减重失败者的心声。4月22日,中午刚过,红会医院食堂内的“健康减重餐”窗口就排起了队。不到半小时,每日限定的100多份餐食已经

    2025-04-23 1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