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鑫石墨谷生产车间。
□文/摄 本报记者 孙铭阳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巨宝三路,一座现代化石墨产业园坐落于此。围绕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大核心材料,开发导电浆料、高纯石墨、复合导电材料等强关联性产品,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鑫石墨谷)用十年时间走出一条“聚宝”之路,并问鼎“单项冠军”。
技术突围 延伸产业矩阵
2015年10月16日,万鑫石墨谷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奠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彼时,石墨材料刚刚走红,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材料明星”。万鑫石墨谷的成立无疑为黑龙江发展石墨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非金属矿战略资源,石墨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核能、军工以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我国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石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其中,黑龙江省石墨资源储量约占我国石墨资源储量的60%。
2015年建设,2016年投产,当年就实现了2000万元的销售额。总经理刘智良说:“我们以碳材料为核心产品,聚焦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大核心材料,不断向下游延伸。”
说起其自主研发的单壁碳纳米管量产工艺,刘智良侃侃而谈,“这和石墨烯一样,做得越薄,技术要求更高,难度越大。”刘智良将A4纸卷成筒形一边为记者展示一边说:“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张纸卷成的筒就是单壁,两张或者更多张纸卷成的筒就是多壁。因为碳纳米管是长出来的,要将其控制为生长成一层是很难的,但它越薄也意味着导电性越好。”
的单壁碳纳米管量产工艺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应用于锂电池导电剂,可使电池循环寿命提高20%。
“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24年,年产值超过2亿元,2025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超100%。”刘智良说。
研发创新 掌控核心技术
走进石墨谷产业园,一条雕刻着不同字体的“墨”字石墨原石路延展开来,预示着这是一个与石墨紧密相连的独特天地。
生产车间内,由多台不锈钢罐体与各类机械设备构建的生产线正井然有序地运转着。智能化、洁净化的制造环境,高精度设备与自动化系统深度融合,天然鳞片石墨经过深加工,摇身一变成为身价百倍的石墨烯。从每吨仅几千元的鳞片石墨,攀升至每吨百万元的石墨烯,其价值实现了质的飞跃。
而这价值飞跃的背后,离不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刘智良介绍,公司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4%以上,2020年建成了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配备27间实验室、200台(套)先进设备,覆盖从材料研发到锂电性能评价的全链条能力。研发团队占比更是达到了35%,近60名专业人才支撑核心技术突破。
强大的研发队伍推动了黑龙江石墨产业从初级原料加工向高端制品制造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万鑫石墨谷拥有的29项授权专利和31个注册商标构筑起严密的技术壁垒。2021年获得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2024年获得我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企业。
引智借力 推动集群发展
我省高度重视石墨产业发展,《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中提出,要积极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区、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平台、重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国家级石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谋划成立石墨新材料产学研用联盟。
多年来,万鑫石墨谷联合深圳贝特瑞、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聚焦石墨烯、高纯石墨等前沿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通过专项科研奖励计划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提升团队在单壁碳纳米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能力。
通过技术攻关、平台联动和产品迭代,万鑫石墨谷实现了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化领跑”的跨越,构建了以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品生态。
“万鑫石墨谷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黑龙江乃至全国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石墨新材料产业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更大力量。”刘智良说,未来我们也将积极布局下一代高端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适配全球新能源车及储能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