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石室中学15岁学生徐伟哲在参观四川省博物院时,敏锐地发现一枚标注为“南北朝”的昭明镜断代存疑,他立即向馆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三天后,四川博物馆宣布已修正断代误差,这件事揭示了公众历史专业素养的缺失,也反映了不盲目相信权威的重要性。
15岁少年指出展品信息错误,映照出公众历史知识的缺乏。当多数游客在还博物馆走马观花时,徐伟哲却似一位潜心钻研的寻宝人。他的目光触及那件文物后,心中便泛起疑云。但他没有不假思索地盲从博物馆给出的定论,更未让这丝疑惑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而是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从铜质纯度、铭文特征及铸造工艺等方面来分析文物的信息。在确认馆内的文物出现断代错误后,立即向馆方说明情况,博物馆专业团队也没有因为质疑者年龄小而轻视他的观点,反而启动多维度验证流程,最终证实了少年的质疑是正确的。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博物馆的权威与专家的判断一直是无需置疑的。然而徐伟哲的经历清晰地告诉我们,权威不等于绝对正确,专家也可能在判断过程中出现偏差与失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所谓的 “专家光环” 蒙蔽双眼,而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当越来越多的“徐伟哲”敢于用专业精神对话权威,当博物馆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知识殿堂,我们方能在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更多被遮蔽的文化真相。游客不必苛求自己成为专家,只要敢于在“看不懂”时多问一句,在“有疑问”时多说一声,便是对历史和文物最好的致敬。毕竟,文明传承从来不是某一位专家的独舞,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星火相传。
在此次事件中,四川省博物馆的反馈机制值得称道,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如何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当文物断代需要依赖初中生的“火眼金睛”辨别,正说明专家系统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学术对话机制。公众留言本与官网反馈不应只是形式,而应成为知识共建的桥梁,馆方需鼓励游客多多观察,多多提建议。
少年徐伟哲的案例也说明,当专业知识走出象牙塔,公众完成从“膜拜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文化传承才能更好地实现代际传递。公众不应再被传统观念中的权威束缚,而应勇敢地迈出质疑的步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郭璇(武汉传媒学院)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