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宇 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

《人民日报》2025年4月4日5版 版面截图

官兵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进行纪念活动。刘须连摄
原题:刘老庄连:血战到底抗顽敌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的纪念馆内,一支被战火焚烧得严重扭曲、已成弓形的步枪,记录着一场从拂晓打到黄昏的战斗。
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地方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勇士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进行战斗,连续打退了敌人的5次进攻,终因陷入重围,弹尽无援,全部壮烈牺牲。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首次随父亲来陵园祭扫。她的胞兄李云鹏便是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的指导员。“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这是李云鹏在1941年7月4日,写给父母的信。
每年3月18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都会举办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仪式,铁军旅官兵、新四军后代、烈士亲属以及当地各界代表等齐聚于此,缅怀先烈。
如今,高19.43米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将历史刻入丰碑,纪念碑的西南方,为纪念英雄而栽下的82棵青松早已擎天而立。从青年到老年,李爱云已经连续58年前来祭扫,这是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坚持。李爱云义务宣讲八十二烈士事迹近2000场,听众近20万人次。李爱云的女儿严晓晶说:“我的女儿也年年都来,这是我们祖孙三代的传承接力。”
八十二烈士陵园管理中心负责人石明闯介绍,早在1946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便在烈士殉难处,为八十二烈士修建了陵园和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多次对陵园进行增修扩建,2009年1月更名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每年前来祭扫的各界人士有50万人次。
铭 记
刘老庄的孩子们,从小就听老人讲八十二烈士的故事长大,不少也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
“82位英雄,一个个英勇牺牲了。他们凭什么有这样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淮安市刘老庄连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每月都会到刘老庄连纪念园当志愿者,六年级学生张芷涵常常在浴血刘老庄主题战壕附近讲解。浴血刘老庄主题战壕建于2007年,25组青铜人物雕塑再现了八十二烈士壮烈殉国的悲壮场景,张芷涵在讲述中日益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