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冬琼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个承载着慎终追远文化基因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清明节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时刻,更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在这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节,党员干部更需激浊扬“清”、心“明”眼亮,以严的基调筑牢作风堤坝,让祭扫之路清风相伴才能不负大好春光。
别让“车轮”碾了清风。梳理总结一些通报曝光的典型案例,不难看出,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偏差,把损公肥私当成了习惯,回乡祭祖路上疾驰的“车轮”碾了清风,看似“小节”的行为,实则踩了纪律红线,寒了群众的心。“公车姓公,岂能私用!”随着反腐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公”和“私”的边界越描越明。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党员干部回家祭扫之前,更应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纪律为红线,多用规矩这把戒尺敲敲自己,看清楚事情能不能干、该不该干,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唯有将权力关进笼子,方能让车轮始终行驶在“清明正道”。
别让“家宴”变了味道。亲情往来不是贪腐遮羞布,党员干部也是血肉之躯,亲情往来本无可厚非,可是一旦掺杂权力寻租,家宴就成了权钱交易的温床。党员干部参加家族聚会当不忘立身之本、不移公仆之心,拒绝“吃、请、送”,不欠“人情”,不对人“授之以柄”。如若盛情难却,也要有多少实力,办多少事情,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而后靠公款报销、收受礼品礼金来填平窟窿,看似手段高明,实则人生败笔。只有守住“亲清”界限,方能让家宴回归亲情本味。
别让“青烟”浊了孝心。清明焚香烧纸本是传统习俗,烧香、烧纸等祭扫行为,虽能“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但当前正值森林防火灭火关键期,一束鲜花、一杯清茶的祭扫方式,不仅能追思先人,还能保障安全。近年来,因清明祭祀防火不当引发的山火警情不胜枚举,不仅给公众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且酿成了一些沉重的悲剧。传统文化中的“孝”,本在于内心的追思而非物质的堆砌,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采取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读一篇祭文、写一封家书、讲一个家风故事等文明的祭扫方式。对先人的敬畏,对纪律的敬畏,本就是一脉相承,清明祭扫当与文明相伴,让文明融入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勤政清明复清明。清明,既是万物清洁明净的节气,更应成为政治生态的“清新剂”。当党员干部放下公车的“便利”、拒绝宴请的“心意”、舍去排场的“面子”、坚持绿色的“祭扫”,收获的不仅是群众的信任,更有心底那份坦荡清明。让我们以传统文化滋养纪律意识,用新风正气告慰先辈英灵,坚持树清风、扬正气,明纪律、守规矩,让每一个春天都激荡着清廉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