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曾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4月22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该地下长廊的钟乳石被人清晰地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刻字印记共有两处。
发帖网友愤慨地表示:“万年溶洞,百年才能长1厘米的钟乳石,看到被刻字的一瞬间,我的心痛无法形容。”4月23日,该地质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园的保护巡查科已前往刻字现场核实过相关情况,情况属实。该区域属于游客禁入区,后续具体如何处理,园方正在考虑中。

被刻字的钟乳石。受访者供图
01 钟乳石被刻字区域游客禁入
发帖网友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是一位户外爱好者,4月19日,她和近百名志愿者一起深入地下长廊,参与官方组织的清理积存垃圾的志愿活动。“地下长廊属于溶洞,我们使用的头灯照明有限,只够捡垃圾用,在我捡起第三个矿泉水瓶时,意外发现钟乳石柱上赫然刻着‘XXX到此一游’和另外两个名字。”
网友拍摄的图片中显示,这两处刻字的印记较为清晰,其中一处还标注有“3.30”,疑似是刻字时间。网友向记者表示,同行的人也看见了这两处刻字,大家都在谴责刻字人的素质。
对此,凤山地质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被刻字区域属于游客禁入区。“申请进入的探洞团队都一概拒绝,我们从未同意对方进入。但江洲地下长廊旱洞长度达53公里,对方偷偷进去我们很难知情。”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被刻字的钟乳石具体毁坏情况园方已派保护巡查科工作人员实地查看了,后续的处理方案正在商讨中。

02 专家解读钟乳石为何珍贵
据悉,江洲地下长廊位于河池市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境内,是全世界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第一长洞,洞腔由巨大的廊道和众多大型厅堂组成,共发育了25个地下厅堂,洞内景观独特。《中国国家地理》去年曾对该洞有专题报道,还上了该期杂志的封面。

该公园曾于去年上榜《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记者搜寻网络社交平台发现,不少探险类帖子对该长廊多有提及。有博主撰文表示:“该洞内情况复杂,建议不要贸然入洞,只在洞口拍照留念即可。”
若强行进入不允许参观的溶洞,会产生什么影响?记者咨询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重庆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锋。张锋明确指出,人为的行动会导致钟乳石断裂与岩体损伤,且人为活动产生的汗液、热量和湿气等会引发溶洞内部湿度、温度及空气流动的微环境扰动和加速风化,从而引发结构失稳。他提到,人类活动还有可能导致溶洞内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江洲地下长廊洞穴。河池融媒体图
张锋认为,钟乳石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对地质历史考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形成时间很漫长,记录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钟乳石的沉积速率和成分,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情况。他指出,钟乳石的形态多样,如石笋、石柱等形态特征,也为地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
03 刻画4个字赔偿12万
别再“到此一游”了
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你准备去哪玩?玩归玩,您可千万别写“到此一游”。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乱涂,不仅是不文明行为,还是违法行为,要赔钱,这几个字到底值多少钱?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贵州梵净山风光。图/新华社
2021年7月,游客陈某游览贵州梵净山过程中,不顾他人劝阻,执意使用登山手杖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刻留“丽水陈国”四个大字,被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决陈某支付文物修复费用6万余元、修复方案设计费用3.8万元、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2.5万元,共计12万余元。

金顶摩崖石壁不仅属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专业机构鉴定,被告陈某此举造成文物“部分破损”,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其行为不仅危害了梵净山自然遗产安全,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些每到一地就要写下“到此一游”的人,或者心怀侥幸,或者觉得只要把握一下“度”,别在“重要文物”上动手就可以了。殊不知,刻画涂鸦之类的不文明行为,情节固然有轻重之别,但性质却如出一辙。
对此,不少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旅游“黑名单”制度,如果涉嫌破坏损毁文物,还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明确规定,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
文明出游,别再动不动“到此一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