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百科 手机版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车辆 企业 银行 万元 自己的 可能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68岁老人中毒身亡!医生提醒:吃完南瓜千万别碰它,中老年要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熟悉的家常饭菜是安全可靠的,是温暖与健康的象征。然而,有时候,一顿看似普普通通的饭菜,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机。那天,医院急诊室里发生的一幕,至今仍让人感到揪心,也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急诊室的门被重重地撞开,打破了原本紧张而压抑的宁静。担架上躺着一位 68 岁的老人,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双眼紧闭,毫无生气。家属们跟在一旁,满脸的焦急与无助,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医生,快救救他,快救救他啊!” 那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然而,医生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后,无奈地缓缓摇了摇头。这轻轻的一摇头,仿佛是一道无情的判决,瞬间让家属们的心坠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谁能想到,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顿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晚餐。

南瓜,这种在秋冬季节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材,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喜爱。它香甜软糯,无论是用来煮粥、蒸饭,还是炖汤,都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受到许多老年人的青睐,他们认为南瓜不仅养胃,还不会引起上火,对身体益处多多。然而,这一次,南瓜却无辜地被卷入了这场致命的事件中。


经过医生的仔细诊断,老人是因 “急性食物中毒” 而失去了生命。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就出在老人晚餐所食用的食物上:南瓜炒银耳,搭配着剩下的隔夜米饭。乍看之下,这不过是一顿普普通通的家常便饭,可谁能料到,其中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南瓜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真正的危险来自于银耳和隔夜饭。

银耳,作为一种常见的滋补食材,平时很多人会用它来煲汤、制作甜品。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银耳泡发的时间如果过长,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室内温度较高,如同一个天然的大蒸笼,在这样的常温环境下,银耳很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一种名为 “椰毒假单胞菌” 的细菌会在银耳中迅速繁殖,并且产生毒素。更为可怕的是,这些毒素极为顽固,即使经过高温加热,也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就如同给细菌披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防护铠甲。


隔夜饭,在很多人眼中,将剩饭加热后继续食用是一种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然而,其中隐藏的风险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米饭在存放过程中,如果没有妥善地放入冰箱冷藏,就会变成细菌大量繁殖的理想场所。“蜡样芽孢杆菌” 会在米饭中疯狂生长,一旦食用了含有这种细菌的隔夜饭,轻者可能会出现肚子疼、拉肚子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毒死亡。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因食源性疾病住院的人数超过 30 万,而在这些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食物保存不当、搭配不当所导致的。由此可见,南瓜是无辜的,真正的隐形杀手是银耳和隔夜饭。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真实发生的案例。《健康时报》在 2023 年曾报道过,江苏常州的张大妈,因为食用了泡发了三天的银耳,出现了恶心、腹泻的症状,并且发起了高烧。家人惊慌失措,急忙将她送往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 “中毒性肝炎”。幸运的是,由于送医及时,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抢救,张大妈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事后,张大妈心有余悸地回忆道:“我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吃的,从来没出过事,哪能想到这次差点把命丢了。” 然而,食物安全这件事,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不能因为过去没有出现问题,就认为以后也不会出事。


我们必须清楚,中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免疫力也不如年轻人,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食物中毒的侵害。同样是食用了有问题的食物,年轻人可能只是出现轻微的不适,拉拉肚子就能够恢复,但老年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很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在遭遇食源性疾病时,住院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 3 - 5 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内的胃酸分泌逐渐减少,肠道内的菌群也变得紊乱,身体抵抗细菌和毒素的能力大大下降,就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鉴于此,医生特别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提高 “食物安全意识”。对于银耳,泡发时间绝对不能超过 8 小时,并且泡发好后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保存;隔夜的饭菜,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并且最好在 24 小时内吃完。如果在食用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肚子疼或者拉肚子等症状,千万不要硬撑,认为自己忍一忍就可以过去,一定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此外,食物搭配不当也可能会引发中毒。虽然很多人认为 “食物相克” 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迷信说法,但现代医学也并不完全否定某些食物之间确实存在 “相互作用”。例如南瓜,它富含糖分和纤维,若与银耳、蜂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在不太卫生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 “发酵反应”,从而滋生大量细菌。又如菠菜和豆腐,一同食用时,容易在人体内造成草酸钙沉积,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这些都不是毫无根据的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食物相互作用。2024 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国民营养与健康指南》中明确指出,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科学的食材搭配,是预防慢性疾病和急性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那么,究竟怎样吃才能保证健康呢?医生给出了以下几条 “保命建议”:

保证食材新鲜:食材的新鲜度至关重要,绝不能因为贪图便宜或节省,而食用已经变质的食物,以及隔夜超过 24 小时的食物,这是保障健康的基本防线。

讲究烹饪方法:对于银耳、木耳等需要泡发的食材,要严格控制泡发时间,泡发后放入冰箱冷藏;豆制品一定要充分烧熟煮透,否则也容易导致身体不适。

不盲目相信 “养生搭配”:不要轻易尝试那些没有经过科学证实的 “偏方”,如 “南瓜 + 蜂蜜能润肺”“银耳 + 枸杞能美容” 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留意身体反应:在进食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自己肠胃的反应,一旦感觉身体有任何不适,不要轻信 “过一会儿就好了” 的想法,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保持厨房卫生:家庭厨房要定期进行消毒,案板、刀具等厨具,生的和熟的要分开使用;冰箱也要定期清理,防止食物之间交叉污染,不给细菌提供滋生的机会。


食品安全无小事,一顿看似平常的饭菜,都可能因为食材的选择、保存或搭配不当,而成为健康的威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重视食物安全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教训,提高食物安全意识,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让每一餐都吃得安心、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
  • 家医这十年,签约医生成为靠得住、离不开的身边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展文2022年6月的某一天,不顾天气炎热,萧山区瓜沥镇党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众安服务站医生盛佳燕像往常一样,赶往签约居民家中,进行居家失能病人居家护理。在结束的途中,她想再去看望下一直挂念的单金花老人。 医院供图单婆婆的丈夫于2022年3月去世,丧偶对于她来说打击

    2025-04-25 11:23:00
  • 68岁老人中毒身亡!医生提醒:吃完南瓜千万别碰它,中老年要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熟悉的家常饭菜是安全可靠的,是温暖与健康的象征。然而,有时候,一顿看似普普通通的饭菜,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机。那天,医院急诊室里发生的一幕,至今仍让人感到揪心,也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急诊室的门被重重地撞开,打破了原本紧张而压抑的宁静。担架上躺着一位 68 岁的老人,他的

    2025-04-25 08:28:00
  • 1斤“富硒精华片”售价5000元!真的能防癌吗?

    前不久,上海辟谣平台发布《1元秒杀10个鸡蛋可信吗?全国各地都有,有人竟为此花了几万元》一文,揭露了部分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间,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产品。此后,不少读者提供线索表示,这类直播间中有不少产品都被宣传具有“神奇的效果”,希望上海辟谣平台予以解释说明,正本清源,提醒老人不要

    2025-04-25 08:03:00
  • 看个视频能自测心理疾病?专家提醒:别“入戏太深”!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蒋泉潜 李静娴 杨文 石荣“你囤积了多少情绪垃圾?如果中招5条以上,说明你已患上抑郁症”“看到这张图,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两个字?几秒钟时间就能测出你的心理状态”……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短视频内容,您是否感到很熟悉?近段时间以来,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心理疾病“自

    2025-04-24 18:23:00
  • 葛兰翻身仗

    文|巨潮WAVE,作者 | 小卢鱼,编辑|杨旭然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医药健康板块几年来表现最好的时期。被极端行情折磨多年的医药基金经理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特别是葛兰,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之后,其产品迎来了较大规模的年度级别反弹上涨,管理资金也稳定在了400亿元左右的总规模,这个数字显然仍非常可观。4

    2025-04-24 10:26:00
  • “大吃大喝”也能瘦!科学管理体重,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有一套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邱琼 姚祖东)“减重不是靠饿肚子,‘大吃大喝’也能瘦。”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魏琦一句话,道出无数减重失败者的心声。4月22日,中午刚过,红会医院食堂内的“健康减重餐”窗口就排起了队。不到半小时,每日限定的100多份餐食已经

    2025-04-23 11:05:00
  • 这4个“不对劲”出现,别以为是老了,或许是身体在“求救”!

    清晨六点的公园,62 岁的王阿姨扶着腰缓缓起身,晨练时的下腹坠胀感让她皱眉。她揉着酸痛的后腰想:"人老了果然不中用。" 这个场景在中老年群体中每天重复上演 —— 当身体发出细微的异常信号,多数人选择归因于年龄,却不知这些 "不对劲" 可能是疾病的早期预警。根据《中国老龄化健康服务需求报告》,60 岁

    2025-04-23 09:03:00
  • 真心换真心的从医之道 她是大山深处两千村民的“大嫂村医”

    贵州凯里碧波镇白秧坪村,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25年,2000多名村民看病都找一位叫杨世霞的乡村医生。她也被村民亲切称为“大嫂医生”。“大嫂医生”的称呼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去大山深处一探究竟。见到杨世霞医生的时候,她正在村卫生室忙着给一位脸部烫伤的患者处理伤口。村民王明靖告诉记者,夫妻俩常年在

    2025-04-23 01:21:00